摘自《中国盐业总公司网站》
一、北京落实国家专营政策普及碘盐供应十年来的成效
国家于1996年发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当时北京市正处于食盐市场私盐泛滥、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不力的时期。1996年北京市盐业公司仅销售食盐60235吨,完成当年国家下达食盐计划76000吨的79%,老百姓直接入口的小包装食盐每年仅2万多吨,年人均不到两公斤,合格碘盐食用率不足50%。国家专营办法发布后,北京市盐业公司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盐业专营企业,肩负着首都1600多万人民碘盐供应的重大政治责任,十年来,在中国盐业总公司及北京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公司认真履行专营企业的职责,销量连年上升,专营指标逐年提高。2005年销售食盐15.2万吨,年人均达到了4公斤以上。2005年北京市的防治碘缺乏病各项指标及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与食盐专营初期相比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碘盐的供应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专营为北京市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
――防治碘缺乏病各项指标显著改善,首都居民生活条件提高迅速。尿碘中位数由1995年的196微克/升提高到2005年的235微克/升,甲状腺肿大率由3.7%降低到2005年的1.2%,居民智商由108提高到114。
――国家专营指标迅猛提高,食盐专营工作切实得到落实。2005年北京市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了90.55%,比95年的45%增加了一倍以上,食盐计划完成率由1996年的79%增长到2005年的163%。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企业实力迅速增强。十年里,公司销售总量由1996年的92840吨提高到2005年的228990吨,资产总额由5930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9444万元,利润总额由487万元提高到1714万元,利税总额由912万元提高到3155万元,人均劳效由1996年的328吨/人提高到2005年的1316吨/人。
――配送网络遍布全市,碘盐供应工作获得保障。通过十年的专营工作,北京市盐业公司的运能由9万多吨迅速提高到23万余吨,配送网络遍布全市各个区县,每一处偏远山区都分布有公司的合格碘盐供应点,方便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买到真正的碘盐。
二、十年来北京盐业工作的重点
1、依靠政策支持,强化市场监管
北京市于1995年出台了《北京市盐业管理若干规定》,1996年出台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办法,明确了市商委为北京市盐业主管部门,成立了北京市盐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的盐政盐务管理工作。在北京市盐业公司的积极配合下,盐政部门十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7242人次,罚没盐产品12275.9吨,罚没金额230.68万元,处理违法人员6225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件。
2、紧抓市场,扩大碘盐普及率
北京市公司在十年的工作中,在“3.15”和“5.15”宣传日和超市、社区常年进行大规模碘盐宣传,在宣传日中公司共举行560余次活动,3400余人次参加了宣传活动。通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宣传工作,食用加碘盐已经深入北京老百姓的心中;公司成立华德碘盐配送中心和北京市盐业检测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历次国家级、市级质量部门抽检中食用碘盐合格率100%,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依托质量优势和规范服务,公司系列产品形象被北京用户广泛认可,食盐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拥有良好的产品信誉度和企业美誉度;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公司建立了一个稳定、成熟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市18个区县,超市商场覆盖率达100%,在农贸市场等地建立了69个食盐分销点,公司保证在48小时内准确、快捷的将食盐送达客户。北京市公司在多年的辛勤工作后,取得的回报也是硕果累累,不仅碘盐的覆盖率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专营企业的形象在市民的心中也逐步认可。
3、深化改革,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从事传统行业又有着57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公司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面对这种情况,公司不再被动地靠专营政策保护求生存,而是主动地改革管理体制谋发展。1998年,为了抢占食盐市场,公司出台了《吨盐工资含量包干管理办法》,将销量、费用包干到批发部进行考核,销售业绩和费用水平直接与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彻底打破了销售、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2005年,公司制定了《百元销售收入费用、工资计提管理办法》,将职工薪酬与本单位的销售收入挂钩,鼓励销售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强调了公司“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2003年上半年,公司进行了企业改革,缩编了机构,减少了人员,在网上公开拍卖了非生产用车。企业从业人员由过去的430人降至313人;在册人员由过去的358人降至294人;编制内岗位146人。改革后职工的专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编制内员工总数的46.6%,比改革前提高了23.6%。改革转变了职工的思想观念,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工作重现活力,企业效益逐年上升。
4、调动员工积极性,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公司十分重视职工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每年都要请专家到企业举行经营、管理、法律等专项业务培训;并且在企业中开展专项劳动竞赛,组织各岗位的练兵比武,培养了一批岗位能手,提高了职工专业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技能培训和各种活动,员工们不仅增加了内部的凝聚力,而且增长了更加广阔的知识。公司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经过努力,公司逐渐培养出一支文化水平高,专业技术强,服务意识好的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