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30万吨以下盐企面临关停

发布时间:2006/6/29 8:49:19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泉州晚报》

日前召开的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大会传出消息:国家将对盐业进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不大的食盐企业将面临淘汰或者兼并,全国食盐企业将因此被砍掉三分之二。

  地处东南沿海的泉州市拥有丰富盐场资源,盐场面积和产盐量约占全省1/3强,但小型盐企众多、年产量普遍不高,受新政影响,我市盐业企业何去何从?记者为此走访了我市盐业部门。

  30万吨以下面临关停

  据了解,国家此次对盐业作出如此重大调整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盐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工艺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产品品种少,劳动生产率低。我国盐的品种只有100多种,而美国、日本已达上千种。我国制盐工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全国现有工商登记的所有制盐企业840余家,平均产能仅6.5万吨左右。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从即日起逐步改变制盐企业“多、小、散、弱”的状况。该意见明确指出,要逐年关闭、淘汰海盐年产30万吨、井矿盐年产10万吨、湖盐年产10万吨以下的企业。新建盐厂要年产达到60万吨以上。鼓励大企业兼并改造中小企业。到2010年,新品盐种要由目前的不足百种达到200种以上,在2010年末仍未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关闭。

  据透露,随着盐产品准入门槛的进一步提高,全国食盐定点企业将由现在的121家缩减至50家以内。

  泉州仅保留9个盐场

  福建是我国南方海盐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末,我省盐产品生产能力达100万吨,每年产销量均在90万吨以上。我省的盐场主要分布在莆田、泉州和厦门等沿海城市,特别是惠安、同安、莆田三地的产量最高。位于泉港区内的山腰盐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年产盐可达10万吨。据了解,整个泉州地区正常年景可产海盐25万吨左右,全市市场需求仅4万吨,大部分海盐销往外地。

  “不过这几年陆续废转、关停数十个小盐场,再加上天气原因,全市目前年产盐大约只有十多万吨。”泉州盐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说,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废转条件,生产面积在50公顷以下,连续3年单产低于每公顷产盐30吨,产品达不到国家食盐标准,生产企业长期贩卖私盐的,都在废转之列。我市不少镇、村办盐场大都规模小、管理差,承包给个人或家庭,基本无资金投入滩场设施的维护改造,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食盐标准。这些小盐场在这几年中已陆续废转。目前晋江和惠安已基本完成盐场废转工作,截至2005年年底,南安尚有41023.8公亩待废转。今后全市只保留山腰、辋川、潘南、晋江、江、崇武、青山、东桥、埕边等9个盐场。

  盐场废转成总体趋势

  “国家将对盐业作出的重大结构调整对泉州盐业影响不会很大。”盐业部门有关人士认为,泉州这些年已在逐步废转、淘汰小盐场,实际上已做好应对新形势下盐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这几年,我省已开始从江西、山东和湖南调盐,由于外省产盐企业规模大,产盐成本远低于我省,因此其盐价并不高于本地,因此,即便本地盐场全部关停,不再产盐,仍然可以通过向外省调盐满足本地市场的消费需求。

  据了解,我市现有7家国家定点盐场、2家碘盐生产企业,其中一家碘盐生产企业将与莆田一家盐企合并。

  业内有关人士同时指出,随着大泉州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所处地理位置普遍较好的盐场商业价值日益显现,不少盐场被征用于沿海经济带的商业开发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小型盐场的废转趋势。

  据悉,今年3月成立的福建省盐业协会集合了全省国家定点盐业生产企业,将重新整合我省盐业资源,以应对未来全国盐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