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榆林市盐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6/8/9 8:42:22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陕西商务之窗》

榆林市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开发,带动了全市的经济大发展。目前,岩盐的开发利用又成为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部门介绍,陕北奥陶系岩盐田为已发现全国最大的岩盐田。盐田面积达2?郾5万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度120米,已探明储量8855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岩盐的潜在价值达33?郾2万亿元,是全省煤、气、油等其他资源潜在价值总和的2倍。
  盐资源在全国虽然不是稀缺资源,但盐化工产业链长、产品多,其下游产品达4000多种,有“化工之母”之称。加之,我市盐资源与煤、气、油共生一地,盐化工又是高耗能产业,发展盐化工既可实现盐的转化,又能带动煤的转化,对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预计十年后,榆林的盐产量能达到1000万吨,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税费约50亿元。
  如何搞好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必须总结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模式,科学开采。
  抓好勘探工作,为开发利用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市政府应组织强有力的勘探队伍,对我市的盐资源及伴生资源进行彻底普查、详查、弄清钠盐资源,寻找具有开采价值的钾盐、铀、煤层气等稀缺矿产资源,完善现有盐矿资料。
  大力发展本土盐化工企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我市岩盐资源主要集中在米脂、绥德、佳县等南部地区,这正是解决南北经济悬殊,推动“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极好机会。市政府应把盐化工项目及有关的配套项目多向南六县倾斜,调动南部企业及群众参股入股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
  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总结过去煤、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先建厂、后治理”、“有人开发无人治理”的混乱局面。实行“先规划,后开发;边开发,边治理;谁破坏,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机制。
  抓好人才培训工作,尽快建设一支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工人才队伍。市委市政府应积极依托榆林学院、榆林工业学校和各县区职教中心,开设化工(本科)和技工(中专)专业。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已投产的盐化企业合作,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本地化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