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盐总公司网站》
吉林省原来是碘缺乏病的重灾区。十年来,吉林省盐业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更新改造碘盐加工设备和厂房,建立起省、地、县三级碘盐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对各环节碘盐质量的监督检测。经过吉林省盐务局(吉林省盐业集团公司)长期不懈的努力,吉林省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据国家和吉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吉林省8-10岁学生的甲状腺肿大率已由1995年第一次普查时的18.17%下降到2.6%,尿碘中位数由187.6ug/l升至245.7ug/l,两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全省合格碘盐覆盖率由1995年的36.33%上升到99.98%;合格碘盐食用率由95年的57.75%上升到99.47%;合格碘盐市场占有率达到99.5%以上,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在2000年国家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中,吉林省碘盐管理工作得到国家五部委评估组的高度评价。吉林省盐务局(省集团公司)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先进集体”。
一、坚持执行食盐专营政策不动摇,做到两个效益并重
1996年国家《食盐专营办法》出台后,吉林盐业积极行动抓落实,通过召开会议、统一认识、强化宣传等措施,迅速建立起食盐专营格局,按照国家要求形成了同食盐专营政策相配套的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供应、统一结算、统一上缴两金的“五统一”运行机制,为吉林盐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专营政策的全面落实,吉林盐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规范。为严肃内部纪律,还专门下发了《吉林省盐业集团内部企业和干部、职工贩运倒卖私盐的处罚规定》,把严肃食盐专营“五统一”政策和食盐价格政策作为一条“红线”和铁的纪律,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也绝不手软,十年来,共查处47起违反专营和集团纪律的行为,对有关责任人给予了严肃处理。为了确保社会效益,十年来,吉盐集团每年都拿出数百万自有资金用于弥补偏远地区企业为保证合格碘盐供应而发生的政策性亏损,此举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1997年、1998年国家六部委(局)在两次对落实食盐专营情况检查中对吉林省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8年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在《关于我省食盐专营工作情况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对吉林省食盐专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二、坚持改革促发展,充分激发体制活力
十年前,吉林盐业企业基础设施差、企业冗员多、人均劳效低、经营资金匮乏、体制不畅,种种问题和弊端,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吉盐集团首先从理顺体制入手,整合全省盐业资源。1994年集团刚刚组建时,其性质是松散的法人联合体,整个集团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潜力严重不足。为扫清体制上的障碍,谋求集团的快速发展,集团公司多方沟通、协调,并取得了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997年,吉林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文,将集团48户成员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授权给省集团公司持有并经营,吉盐集团公司直接对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集团成员企业实行人、财、物、购、销、存的“六统一”管理体制。2003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了集团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出集团的整体优势。同时,为了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还在内部实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相继将东辽公司和辽源公司、通化县公司和通化市公司进行了合并重组,盘活了企业的不良资产,使这些企业的经营实现了良性循环。
三、坚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依托优质产品取信于民
十年来,吉林盐业在确保产品质量上始终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在硬件上不惜资金,先后投资近百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了省、地、县共计51个盐业检测机构,从下而上形成了层层严把食盐质量关的三级检测网络;在软件上为保证检测网络的正常运转,建立起集团各企业的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系统。软硬件的双轮齐转,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食盐流入市场。二是注重产品的市场形象。吉林省市场原出售的食盐采用单膜塑料袋包装,不仅包装老旧而且容易破损。为此,吉林盐业在全省生产统一规格的复合膜小包装袋和纸箱外包装,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食盐外包装的升级换代,既保证了碘盐质量,又满足了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三是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过去,吉林省的食盐包装加工方式采用的是手工包装,速度慢、费用高、易发生计量误差、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集团首先改革了传统的食盐加工模式,甩掉手工包装,实行机械化包装,用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作业,用规模化、集中化的包装方式替代小而散的作坊式加工,有效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四是注重产品质量的跟踪服务。一方面,在内部进行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利用三级检测网每月向盐场及时反馈质量信息,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盐及时调整,确保了购入原料盐的质量。另一方面,对售出的产品进行跟踪服务,每年都定期组织人员到超市、食杂店、居民户等进行质量情况调查,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为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吉林盐业还建立了产品质量社会监督机制,采取从社会上聘请质量义务监督员和定期向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等做法,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不断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四、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
十年间,吉林盐业共举办基层企业法人代表培训班5期,培训法人代表240余人次,一大批工作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先后走上领导岗位。在他们的带动下,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几年,又举办了3期后备干部培训班,系统地组织吉盐集团内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进行培训,先后培训年轻干部160人,交流锻炼47人,其中已有39人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队伍,为吉林盐业的发展储备了一批品质优秀、业务精通的年轻后备力量。
为了带动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从2001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省盐业企业开展了“全员练兵、强化技能,提高素质、创一流服务”活动。2001年,全员学习巩固本岗位业务知识、强化操作技能,全面打基础;2002年,开展了64个岗位的“大练兵、大比武”;2003年,强化重点岗位人员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2004年,着重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2005年,重点加强“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能拔尖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5年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吉盐集团的员工整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素质教育之初,吉盐集团在岗员工能够进行简单微机操作的不足3%,目前已有95%以上的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微机基本使用技能。
五、坚持服务第一思想,创消费者满意的企业
吉林盐业以“服务创一流,满意在盐业”活动为载体,大力强化优质服务。2000年,吉林盐业全面开展了“服务创一流,满意在盐业”活动,其宗旨是以客户为中心,倾听客户心声,了解客户需求,真诚为客户服务。通过在社会上聘请义务监督员、建立意见反馈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服务程序;通过改造窗口服务环境,设立符合顾客购买规律和购买特点的服务设施,增设便民服务项目,营造了舒适和谐、规范科学的购物环境。以提高窗口人员服务素质为突破口,树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行业新风,在行业内部掀起“开拓服务,争先创优”的热潮。全省共有38人被评为窗口岗位特级人员,43人被评为“岗位业务技能标兵”。十年前,吉林省食盐市场上经营的品种单一,仅有精制盐、粉碎洗涤盐两个品种。为改变这种状况,吉盐集团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了盐制品开发公司并注册了“百晶”牌食盐商标,进行新品种的研发生产,经营品种由集团成立之初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14个,实现了产品包装的升级换代,大大改善了产品形象,确保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六、坚持食盐流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全面推进盐业现代化进程
在企业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吉林盐业以贯彻国家《食盐批发企业管理质量等级划分及技术要求》为中心,着手研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组织集团各子公司全面落实等级达标工作。目前,吉林省已有6户企业被评为国家AAA级食盐批发企业。在向食盐流通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针对有些职工对食盐流通现代化认识不高的问题,从转变集团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强化干部职工对现代流通、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食盐流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还统一为全省18个市县公司购置配备全(半)自动包装设备,解决了手工包装阻碍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近几年来,又把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食盐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配置了400余台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
七、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动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多年来,吉林盐业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常规工作与大型活动、特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抓好各项经济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实现了集团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几年来,吉盐集团内部先后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问卷答题,“学、做、创”活动,学习英雄任长霞“我为党旗增光辉”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极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种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吉林省盐业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