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实施“硒碘盐智力扶贫工程”综述

发布时间:2008/11/24 17:29:49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陇东报》

一袋盐效应

  一袋盐,在贫困山区,如果当成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就会体现出智力扶贫的应有效应。

  而在华池县,这种假设已经成为事实:把“小事”作为“大事”做,一年一轮,雷打不动。

  11月17日上午,从十里八乡因为“一袋盐”闻讯赶来的群众,簇拥在悦乐镇镇政府的院子里,谈论不断。初冬时节,虽然微风里伴随着几丝寒意,却这里的氛围让人感到异常热烈。

  “食用非碘盐会造成什么后果?”

  “食用后会出现四肢麻木,亚硝酸盐含量过多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悦乐镇新堡村的倪恒义抢先一步得到了县盐务局工作人员的答复。

  聚在一旁正准备提问的新堡村的张霞和村上的几名妇女有个共同疑虑需要盐务人员现场释惑。前些年,一到冬季,家里腌咸菜用粗盐既便宜又节省,她们想知道家人食用这样的菜有没有害处。还没等她们把话问完,盐务人员不假思索地说:“不能吃,尤其是妇女儿童。3周岁以前儿童缺碘会造成脑发育障碍,妇女会引起不孕症等严重后果……”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大会———县委、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释疑解惑,群众得启发的有益行动。除此而外,这次面对面的互动会上,在场的所有群众还有两个“额外”收获:一是能够免费领到一袋盐,二是会拿到不少食用硒碘盐的宣传图册。

  县委、县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积极实施“硒碘盐智力扶贫工程”,真正让群众懂得怎样才能吃上安全放心的硒碘盐。

  “四两拨千斤”的超值效应由此产生。

  2007年是这项工程的筹备启动年。启动之前,华池县在多次调查中了解到,山区农村存在群众对硒碘盐食用认识不够、普及率较低、影响群众健康和青少年智力发育等问题。为此,在县内偏远山区乡村开展“硒碘盐智力扶贫工程”迫在眉睫。

  可见,实施此项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从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高度出发,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而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无疑,这是关乎民生,维护民利的一件大事。

  如何把这项工作很快由点推及到面?全县上下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必须结合地域实际,积极探索推行硒碘盐免费配送到户模式,建起一条覆盖城乡的硒碘盐配送销售网络,让群众随地能买到“放心盐”。

  但问题是,全县15个乡镇均为碘缺乏病的发病区,其中有9个乡镇与外省接壤,这使得一些私盐贩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伺机向边远农村兜售无碘私盐,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严重地损害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

  为了堵死私盐销售渠道,县上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大硒碘盐配送总量,一方面联手加大打击力度,让不合格盐和盐贩无处藏身。

  此招还真灵。仅去年一年,县财政列支8万元,硒碘盐供应量36.36吨,全县累计总销量首次突破500吨;共查处各类盐业违法案件7起,没收违法盐产品7.72吨,案件起数和违法盐产品量均较上年度有所下降。

  就在这一年,华池县盐务局一举摘掉了全市“盐业工作后进单位”的黄牌。

  今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好偏远山区群众科学用盐、健康用盐问题,全县的硒碘盐供应量和县财政列支数字再次被刷新,分别增至40万吨和10.4万元,到年底,预计全年总销量突破600吨。据县盐务局局长闫靖林介绍,随着县上对此项工作的持续支持、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乔川、乔河、紫坊畔等乡镇私盐泛滥的“重灾区”,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