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青海日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乌兰县这个东有茶卡盐湖、西有柯柯盐湖的盐的世界里,每年盛产食用盐20多万吨,但身居在这独特环境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对吃盐有着自已独特的“想法”。“我都60多岁了,一辈子从茶卡盐场给家里只运过两次盐,就吃到了这个年龄。”冬至后的一天,记者走进了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农民李连德老人家。
虽然身处盐的世界,但在2002年全县的碘盐覆盖率才达到46%。2006年以前,在县城及各个村落根本买不到通过加工、含碘量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盐。由此导致甲状腺肿大、侏儒、单纯性聋哑、还易造成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病例时有发生。
“那时家里没盐了,我们就到茶卡盐湖自己挖盐,一次就能运来七八百斤,自己不化钱,一吃就是几十年。许多人家没有马车,没办法去挖盐,就用洋芋和粮食与时常光临村子的盐贩子换盐吃。如果不是政府经常宣传,我就不知道吃疙瘩盐有这么多的危害。”李连德老人开始对加碘的食用盐钟情起来。
为切实消除碘缺乏病,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民族素质,近年来,乌兰县依据《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全国碘缺乏病防治监测方案》等有关精神,采用依法防治与综合干预相结合,多部门负责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全面展开了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并由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组建稽查小组,对私人买卖碘盐进行整顿,对非法销售、贩运原盐进行了严厉打击。
2006年,乌兰县第一支盐业执法大队成立,私卖碘盐和非法销售、贩运原盐得到有效遏制,并设立食盐批发销售点8个、零售点36个、专用食盐配送车一台,食盐销售和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同时,每年乌兰县疾控中心利用“5·15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和盛大集会,通过宣传画、宣传册、宣传单、展板等形势进行宣传教育。县妇联也时常走村串户,深入学校和农家灶台,对全县家庭妇女、育龄妇女、学生等进行定期的碘缺乏危害等知识的培训。
今年,在省卫生厅和省盐业公司的支持下,县疾控中心将45吨加碘食用盐全部分发到了全县4436户农牧民家中。使广大群众对碘缺乏防治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到缺碘对人体和智力造成损害的严重性,农牧民食用原盐的不良习惯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的碘盐覆盖率也因此上升到86.7%。
在铜普镇都兰河村农民周小花家,记者特意留心,看到无论女主人做饭,还是熬茶用的都是加碘的袋装盐。周小花说:“以前用的原盐颗粒大还不干净,洗净磨细后才能用,比较麻烦。要知道危害这么大,早就不用了,现在家里的老人也习惯了用碘盐。”
位于乌兰县城十字的同利商店是全县第一家被定为出售茶卡食用盐零售批发的商店。老板李生花告诉记者:“我这店开了12年,三年前我的店里从来没卖过食用盐,主要是无人问津。从2006年起,我的店被定为食用盐零售批发点,全县的食用盐都从我这里走。前两年,食用盐批发量每年只有20吨左右,今年一下子突破到了119.5吨。”
今天,乌兰县这个建立在盐的世界里的城镇,通过政府部门实施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正逐步改变着千百年来农牧民吃原盐唾手可得的习惯。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农牧民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开始向非碘盐说“拜拜”。
(作者:罗连军 何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