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发展看县域——今当刮目看盐仓

发布时间:2006/7/31 8:55:15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烟台日报》

胶东在线消息骄阳之下,阡陌纵横的盐田和一座又一座堆积如山的盐坨闪闪发光;滩涂之上,海源集团、天源盐业、腾飞化工等20家制盐企业、16家盐化工企业星罗棋布,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一片繁忙。
这,就是素有“盐仓”美誉的莱州市土山镇。“寒浞处浇於过,海滨广斥,有鱼盐之利”———早在千年之前,土山就启开了我国卤水制盐的历史。
7月21日,出莱州市区,过沙土路,我们来到莱州湾畔这片银色的土地。一下车,浩荡的盐田和工厂直逼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千年盐仓,早已走出小打小闹制盐的历史。”土山镇党委副书记宋占顺说:“现如今,一条包括盐及盐化工业在内的长长的产业链条正在莱州形成,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不,上半年,我们的盐及盐化工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6800万元,几近去年全年的总和!”
在宋占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海源集团。这家莱州著名的盐及盐化工企业有一家由中韩合资的生产天日盐、洗粉盐等系列盐产品的子公司———惠源盐化有限公司刚刚投入生产。不久之后,该集团另一个溴厂改建工程也将竣工。
“莱州的盐及盐化工区卤水资源丰富。勘探资料表明,这里的卤水总储量约8.7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8.7亿立方米,盐及盐化工业的发展可说十分诱人。眼下,我们都在铆住劲拉长这个产业链条。”海源集团下属企业———开源盐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秀喜说:“到年底,因为新建的盐及盐化工工程,我们海源集团一举可增加1500万元的‘入账’,还可新增利税400万元。”
盐及盐化工业,正在莱州风生水起。
“这一切,是盐化工业发展的大势‘逼’出来的。”宋占顺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莱州土山盐区生产的“银山牌”、“白璧牌”大粒盐,以其粒大色白、含纯高、晶体结构方正等特点享誉海内外,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国优称号。“连当前国内制溴业通用的空气吹出法、酸法吸收制溴工艺都是土山盐民的首创,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莱州市盐务局副局长杨桂梅告诉记者,本世纪初,莱州盐业的优势却逐渐丧失。“一方面,全市100多家企业大小不一,管理混乱,盐田到处坑坑洼洼,瓦片碎石满地,竞争力相当低下;另一方面,盐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很低。我们年产优质大粒盐150多万吨,其中九成卖给了南方企业做化工原料。”
守着“金饭碗”,理应让“金饭碗”发出闪闪金光。莱州,开始了大手笔的盐业整合。去年2月,一系列推动盐及盐化工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出台。莱州盐业开始重组整合,企业数减少至20家,原盐年生产能力均达到1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盐化工产业链也越拉越长。
如今,莱州不仅盐产品种类已发展到日晒盐、加碘洗精盐、真空精制盐、调味盐等二十多个品种,销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还生产纯碱、泡花碱、溴及溴系列10多种产品,其中溴素年产5000吨,纯碱6万吨,泡花碱4万吨。去年,全市盐及盐化工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增至3.2亿元,利税1亿元。
千年盐仓,再次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