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最后一家盐场即将关闭

发布时间:2006/8/3 8:36:24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新华网广东频道》

台山地处沿海,滩涂广阔,具有海盐生产的条件,制盐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台山沿海就出现了以煮盐为生的“盐民”。20世纪50年代,台山制盐业走上了规模经营和工业化的道路,1958年沙边盐场、沙栏盐场的相继投产,一度使台山成为五邑地区唯一能实现食盐基本自给的地区,然而海盐生产受自然和气象条件的限制,台山的自然资源并不占优势,海盐的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处于惨淡经营状态。2004年国家对盐业政策进行了调整,要求南方将原盐年生产能力不足一万吨的小盐场列为关停并转之列,台山两盐场成了淘汰对象。沙栏盐场早已关闭了,近来记者获悉,只有几个留守人员的沙边盐场也很快要关闭,这意味着台山历经1400多年的制盐史即将结束。近日,记者走进台山市海宴沙边盐场,和目前我市仅剩的几个老盐工聊起了盐场的“前世今生”。

最后的盐场
门前冷落鞍马稀

据《江门日报》报道,站在全台山,也是整个五邑地区最后一家盐场——海宴沙边盐场大门口,记者举目四望,年久失修的沙边盐场显得有点死气沉沉,很多房屋都已经被荒废,显然多数工人都已经离开,只剩下几个留守工作人员。单看它如今的凄凉,记者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五邑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2家盐场之一。

留守场长罗润富带着记者在场里走了走,记者发现这里有一条大堤将海水拦住,里面就是绵延的沙边盐场,从场内的一片片格状盐田、一栋栋废旧屋宇中,依稀可以看到昔日的兴旺。沙边盐场现有16个结晶池,面积最小的也在2亩以上,它们以陶瓷砖铺底,四周以石砌的小堤隔开,晒盐和收盐均在结晶池的水中进行,是盐场最重要的硬件设备,因此到现在还保存最完好。罗润富干脆叫来几个工人,戴上草帽、穿上长筒雨鞋,握着长竿盐耙跳进池里,现场向记者演示一番收盐的过程。

罗润富说,由于白天太热,一般工人都会在凌晨5点左右起来收盐,在一个2亩大小的结晶池里,三四个盐工用盐耙刮上1—2个小时,池子里便会堆起雪白的“小山”。刮完了盐已经是将近9点,工人们才能吃早饭,当日值班的工人在早饭后还要带上草帽,在烈日下“巡视”各个池子进水、排水的情况,并测量水的温度和盐度。对于制盐工人而言,要像写字楼或机关工作人员那样按时地上下班,几乎是种奢望,他们制盐其实跟农民种地一样,都是“靠天吃饭”,有太阳的时候必须出工,刮风下雨之前更是不得休息,因此,许多盐工都学会了“看云识天气”。罗润富举例说,每当暴雨或台风来临,老盐工许国安就会提前通知工友们“加班”,清洗蒸发池及结晶池,将咸水排到海里。

也许是沉寂了太久,罗润富在说起昔日的工作和同事时,显得有些激动和不舍。他指着看不见的远处感慨地说:“那个方向有曾经与我们沙边盐场齐名的沙栏盐场,不过2004年它就已经被卖给私人用来搞养殖了。现在沙边盐场是五邑地区最后一个盐场了,但是不久之后,我们也要步它的后尘。谁会买下盐场、今后它将作什么用途,我们现在还一概不知道,只能抓住最后的时间多陪陪盐场这个‘老伙伴’了。”

制盐历史
源远流长留正史

在采访时,记者常常可以听到盐场工人的津津乐道:“台山是五邑地区唯一能够自产食盐,并且能实现食盐自给的地区。著名的广海咸鱼就是用产自台山的食盐来腌制的,我们的制盐历史可长了呢!”原来,台山的制盐业历史源远流长,在正史上也留下了颇多记载,这让台山的老盐工们引以为傲。

台山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辽阔的沿海滩涂和低洼平地,还有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先辈们凭着勤劳和智慧,很早就掌握了“煮卤为盐”的制盐技术。制盐业曾经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这里出产的海盐品质优良,是千年老字号,“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据《台山盐业志》主编赵年登考证,台山的制盐业可以追溯到汉朝以前,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共持续了1400多年,至今台山仍是五邑地区唯一有海盐生产的地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道:“广州新会有盐,近海百姓煮盐为业,远近自给。”明朝以前台山属于新会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台山盐业的史书。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朝廷专门颁下圣旨申明两个著名盐场,即“海晏场”和“矬峒场”确实归属台山的问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宁县志》记载海晏场和矬峒场的年产盐量达到1400多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台山海宴地区在当时的州、府财赋税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后1958年兴建的沙边、沙栏盐场也是台山纳税大户,已经转营的沙栏盐场年交税金额曾经占沙栏镇(现已并入海宴镇)年税收总额的70%以上。

现代盐业
占尽春风第一枝

台山制盐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建国后又迎来了新的辉煌。1958年沙边、沙栏盐场相继建成投产,随着几十年来的不断改造、扩建,盐田面积不断增大,全台山一度有1500余名制盐工人。《台山盐业志》主编赵年登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山市的制盐业处于全盛时期,盐田的基础建设、生产设施和生活环境在全省盐行业中排名较前,是五邑侨乡中唯一能生产食盐,并实现食盐基本自给的地区。据统计,到2004年止,台山两个盐场累计生产原盐20余万吨,上缴国家税金近亿元。

记者在沙边盐场听老盐工们“讲古”时,今年71岁的许国安说起了盐场兴建的过程:“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立志当兴建盐场的‘开荒牛’。1958年当年我们就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产盐54吨。”他的话勾起了大家的回忆,罗润富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盐场是远近最好的企业,进盐场做职工不仅可以端上“铁饭碗”,每月20多元的工资也令乡亲邻们羡慕不已。他1977年参加工作时,盐场工人每月的“两个42”(42元的工资及42斤粮食供给)是当地的“高薪”。现居台城的76岁老人许乃忠是台山现代盐业的第一代盐工,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到他的儿子,一家五代都与“盐”结缘。他回忆说,1950年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台山所有的小盐田全部被废除,直到1956年政府才决定重建较大型盐场,因此他来到了台山。首要任务是选厂址,他和同事们深入到从赤溪至北陡的整个台山沿海以及上、下川岛海岸线,密集工作了近30天,逐一测量海水含盐浓度,收集当地气象、海潮和地理地貌等有关资料,反复分析后才在海宴镇沙边地区和沙栏镇(今海宴镇)石阁地区的海边兴建了两座三级扬水式、利用海水晒盐法生产食用盐的盐场。沙边盐场和沙栏盐场的相继建成投产,刷新了台山制盐工业的历史,是台山有史以来制盐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丰富,产品质量最高的盐场。

盛极转衰
笑渐不闻声渐悄

沙边盐场是五邑地区目前唯一的制盐场,秉承台山上千年的制盐传统,在台山人乃至五邑人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位,这个盐场为何也要走上关闭一途,让整个五邑的制盐业成为历史呢?记者走访了有关人员。

原来,历史上台山制盐业曾几经兴衰沉浮,据记者调查,清朝的禁海、迁海政策让沿海居民流离失所,盐田相继荒废,到了清朝末年,古盐场之一的矬峒场已经变作良田,海宴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小。民国时期,台山的晒沙盐田虽然逐步恢复到占地300多公顷、年产量2000吨的水平,但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差,严格来说,这时候的台山客观上已经不再具备大规模制盐的能力。

海盐生产是一个受自然气象条件限制较多的行业。台山两个盐场的海水在冬春之间含盐浓度达2-3度;雨季受到大小山洪和河水的稀释,含盐度为0.5度,这样的含盐浓度距离25度结晶成盐的要求相差很大,虽然已经具备了制盐的有利条件,但是单位面积产量远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再加上盐场是国有老企业,各种社会负担较重,近年来日渐现出颓象。2004年,国家对盐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以压缩产能为主,南方的原盐年生产能力不足一万吨的小盐场均列入“关、停、并、转”之列,台山两盐场也成了淘汰对象。2004年底,沙栏盐场停业后就被私人收购了。

“其实,就算没有国家这道政策,台山盐场的废改也是迟早的事。”最后一位场长罗润富有些感慨地说:“一是客观原因,盐场附近的海水盐度的确达不到标准;二是这两个盐场是因为历史原因,才在建国后成立的,落后的工艺和小规模经营在那个年代并不奇怪,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缺乏竞争力也就是缺乏活力。台山盐场的废改也许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它是我们台山发展经济的一个契机;在私,我们职工也必须找一条好出路。”他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他就依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开始研究养殖蟹苗,走退“盐”转“养”之路,如今三年过去了,他在养殖方面已经是颇有心得,成功繁育出了大批蟹苗,每亩的回报率最高达到60%。在自豪地向记者“兜家底”的同时,罗润富还是会不时转头望向那大片的结晶池,眼里流露出万分不舍。这片盐场即将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1500余名老盐工们蜷在摇椅上诉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