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经济日报》
近日举行的全国盐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战略,在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四川省盐务局在会上做了《抓住机遇,调整结构,促进四川盐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典型发言,这个发言是对四川盐业5年结构调整的一次总结,正是这次改革,使该省全行业职工人数减少38.2%的同时,所有者权益增长2.7倍,上缴税金增长1.2倍,实现利润增长7.7倍。更可喜的是,据该省2005年卫生部门检测结果,该省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总量控制扶优限劣
作为我国井矿盐发源地和产销大省的四川盐业曾面临严峻挑战————产大于销,盐产品降价不断,食盐市场混乱。2000年私盐实际冲销量估计在10万吨以上,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当年检测四川为西部七个尚未基本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省区之一。2000年末,川盐总公司库存经营盐高达72万吨,大小企业经营亏损,四川盐业陷入困境。
困境中的四川盐业认识到,在结构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管理四川盐业市场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调控。
改革的第一步是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控制总量,扶优限劣。
四川盐务局提出,用3年时间淘汰劣势小真空和平锅制盐能力30万吨的结构调整目标。经调整,四川原有20多个企业减少到10个,非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全部淘汰,压缩产能30万吨。同时,制盐生产企业加快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步伐。目前,该省除边远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企业外,所有制盐生产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建立了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市场主导做大做强
实现总量控制和市场的有序生产后,四川省盐务局开始引导大中型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迈出改革的第二步。
以资本为纽带的做大做强首先是企业自身实力发展壮大的过程。四川久大、和邦集团等生产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的进程,5年间投资5亿余元,建设了两座年产60万吨的真空制盐现代化设备,并对现有装置进行了节能降耗的技术升级。与此同时,“实行以资本为纽带,产销企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和跨地区、跨行业的收购、兼并、重组,推动了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四川省盐务局局长陈慈华向记者表示。
从2004年以来,四川三大盐业企业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重组。如四川省盐业总公司控股了南充顺城盐化公司,和邦集团收购了乐山市盐厂和重庆碱铵厂。形成了川盐总公司、久大制盐有限公司、和邦集团四川盐业三大核心企业。
以近补远以赢补亏
在做大四川盐业经济的蛋糕之后,四川盐务局探索出一个公平分配蛋糕的机制,即“以近补远,以赢补亏”的价格补偿机制。因为四川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和偏远地区同时存在的地区。需要对边远地区的运杂费、经营困难和盐政执法三项费用进行补贴,仅四川盐业总公司每年补偿边远地区的运杂费就达1000余万元。
陈慈华说,正是这一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今天,当中心城市小包装碘盐的价格为1元/500g时,千里之外,交通极其不便的甘孜藏区丹巴县的村民,也能用一样的价格买到同规格的合格碘盐,是这些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逐年提高和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逐年下降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