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第十年。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在碘缺乏病严重地区实行碘盐防治计划,1995年在全国范围推行食盐加碘后,大众的碘营养水平得到普遍改善。近30年来,典型的新发克汀病(症状为呆傻聋哑矮)人和巨大的甲状腺肿病(俗称大脖子病)人已很少见,然而,这并不标志碘缺乏已成为历史,碘缺乏的隐匿性危害——脑损伤和非巨大甲肿,仍在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存在。 目前,我国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尚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的西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西部。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盐业资源,非碘盐、私盐来源广,途径多,但碘盐供应网络尚未健全,同时,许多地方群众有食用土盐的生活习惯,这些都增加了普及碘盐、打击私盐等工作的难度。由此看来,加强针对西部的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关乎母婴两代人的健康 “娃儿脑瓜不灵、个儿矮,莫非缺碘?”在真假碘盐咨询桌前,甘肃临夏市王平村进城打工农民大雨扭过脸看着身边黑瘦矮小、眼神定定地拽着自己衣角的儿子,若有所思地嘀咕着。“孕妇缺碘竟会损伤胎儿大脑!”一年轻女子指着碘缺乏病知识展板对身旁的男子惊叹道。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现场——甘肃省临夏市中心广场,一位记者望着那对唏嘘感叹的年轻人说:“如果不是从事卫生报道,我也不知道缺碘还会降低智商。以前对碘缺乏的认识仅限于——小时候不愿吃海带时,父母常说,海带含碘,人体缺碘会得大脖子病(甲状腺肿)。” 卫生部疾控司副巡视员刘家义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只知道碘缺乏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碘缺乏的危害除了这两种显见的典型病症外,不易察觉的危害还在于,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碘摄入不足会损伤胎儿脑组织,影响婴幼儿智力和体格发育。正因为此,今年防治碘缺乏病日的主题被定为“控制碘缺乏,保护母婴健康”。 最大的危害是脑损伤 脖子上肿起大包,吃饭吞咽困难,平时喘气困难、说话困难,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普遍流行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就是碘缺乏病的明显表现之一。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妇女,如果怀孕期间严重缺碘,生出的孩子往往就是地方性克汀病患儿,即民间所称的傻孩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殿军介绍说,黑龙江省桦川县有个傻子屯,上个世纪70年代,近300人的村庄里有70多个傻子,他们当中,有人连1+1=2都算不上来,有人甚至经常跑到猪圈和猪一块吃饭。“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我国北方曾流传的这段民谣,便是缺碘种下的苦果的真实写照。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处处长张兆军介绍说,医学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妊娠第三个月至胎儿出生前和0—2岁,如果发生碘缺乏,胎儿或婴幼儿的脑组织就会遭受不可逆转的损伤,重者会痴呆或聋哑,轻者智力下降。统计资料显示,与非病区儿童相比,碘缺乏病区儿童的智商平均低10—15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发生碘缺乏?根据有关专家解释,在第四纪冰川期,因气候转暖而大量融化的冰河,将土壤里的碘冲流至海洋中,导致今天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和地表水中碘含量不足。人体内的碘来源于日常饮食,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的人们,无法从含碘少的土壤里生长出的谷物、蔬菜以及含碘低的饮水中摄取足够的碘,所以会出现碘缺乏。研究发现,补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食用碘盐。 私盐泛滥冲击碘盐市场 “东有温州,西有河州”,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素有“西部旱码头”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商业十分繁荣。但是,发达的商业并未摘掉这里“碘缺乏病重灾区”的帽子,却给不法分子贩售私盐提供了便利。 私盐是指那些未加碘的盐或是冒充食用盐的工业盐。在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工商部门缴获的各色私盐,其包装袋印制得与碘盐袋几乎一样,甚至连防伪标识都十分相像,只是粗糙的封口包装线暴露了它们的伪装。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不含碘的劣质盐、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对于碘缺乏病地区,更是明确要求,必须供应加碘食用盐。然而,在土壤含碘量极低的临夏市,私盐却一度充斥于副食商店、餐馆,以及大大小小的皮革防腐剂经销点。 据介绍,临夏的私盐主要来自与之接壤的产盐省青海,它们借助便利的公路或铁路运输通过各种途径贩入临夏。盛产羊皮的临夏市,皮革制造厂多,做皮革防腐剂的工业盐用量大。这些皮革防腐剂一部分经小袋包装后,乔装成碘盐流入食用盐市场,而它们多是生产钾肥后剩下的废料。 临夏私盐的市场主要在农村。当地农民除了青睐小铺子里那些价格便宜一半的伪碘盐外,还拿粮食从走村串户的盐贩子手中换私盐用。此外,在青海打工的人也都带私盐回家。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农民餐桌上的私盐占据了临夏食盐市场的半壁江山。 临夏州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张振峰忧虑地对记者说,作为甘肃省碘缺乏病最严重的地区,临夏州自上世纪60年代初采用含碘食盐片、70年代后采取食盐加碘的防治措施以来,碘缺乏病患者已由1971年的近10万人降至2000年的1.16万人。然而,近年来,由于私盐肆虐,碘缺乏的危害又重新抬头。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临夏州部分地方作过碘营养状况调查,发现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只有50%左右。这里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高于国家标准,他们的智商、身高、体重等均低于正常水平。 提高认识重在教育 临夏的私盐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口素质,加剧了农民的贫困。那么,这里的私盐贩卖活动为何如此猖獗?张振峰认为,除了私盐贩子和地方黑恶势力勾结、盐务部门监管不力及其自身体制问题等外在因素外,生活贫困和对碘盐重要性认识不足是重要内因。 据了解,临夏州所辖的7个县全部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2003年,这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不足1200元,生活在国家绝对贫困线下的就有16万人。因此,相对于1元钱一斤的加碘盐,多数农民更愿意选择5角钱一斤的非碘盐。 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还有没意识到缺碘的危害。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明认为,如果认识到位,为了孩子的聪明健康,父母再省也不会省这笔钱。实际上,按国家规定的每人一年6公斤食盐计算,一个人吃一年的碘盐只需10来元钱,全家一年的碘盐花费也就几十元左右。即便对困难家庭来说,这也不难做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碘盐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碘缺乏地区的人口素质。而提高认识的关键在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临夏已有此眼光。除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不断宣传食用碘盐、抵制私盐外,他们还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建起“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碘缺乏病防治宣传网,让碘盐的知识沿着该网的辐射,走进学校、走入家庭、走向社会,使更多的师生、家庭主妇、餐饮经营者知晓,最终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在抓知识普及的同时,临夏还将预防关口前移,在一些村试点“0岁补碘计划”,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重点人群,进行碘营养水平监测,实施合理补碘,降低智力残疾的发生率。 转自中国盐业总公司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