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盐协会网站》
上半年,青岛盐业系统总体工作保持了全面、科学、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8月份,全市原盐产量约为13万吨,从外地调入原盐75.86万吨,累计共销售盐产品24.16万吨,整个行业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改革力度大、发展后劲足、品牌效应好的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上半年,把加强盐政执法与巩固扩大市场、提高服务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控制终端用户步伐,积极开展对食盐零售许可店的规范管理,示范店、示范村、示范镇建设逐步展开,积极推进新农村“万村千户市场工程”,加快建设以“一店一卡一证一牌一合同”的“五个一”(即每村一个许可零售店,一张专营服务卡,一个食盐零售许可证,一个门头统一制作的标牌、一个经销食盐合同)为主要内容的放心食盐零售店进镇(办事处)入村(居)活动,已建放心食盐零售店879个。对年用盐量过1000吨的用户实行直供,减掉县级批发环节,在私盐冲销日益猖獗、市场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市场监管与食盐专营工作取得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1—7月份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990起,同比增加312起;没收各类非法盐产品330.6吨,同比增加101吨;罚款18.7万元,同比增加6.4万元;与公安联动206次,同比增加109次,移交公安处理3起,判刑2人,去年同期为零。1~7月份,全市销售食盐40696吨,完成年计划的72.67%,同比增长5.9%,列全省第二位,取得近四年来最好成绩。总体销售形势稳中有升,增长较快。同时,为了确保食盐供应安全,青岛市建立了政府食盐储备,储备量为4500吨小包装,约2个月正常供应量,这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中属首家。
(二)经济效益高。由于加快改革,改善管理,全市盐业系统资产状况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截止到7月底,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108%,降低到今年的51.34%,权益由去年同期的-59万元增加到305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609.81万元,同比增长14.87%,实现利润总额860万元,同比增长35.16%,达到了速度、效益与发展后劲的统一与协调。
(三)改革力度大。第一,对青岛建新盐化厂(含青岛冠海盐化有限公司)进行捆绑式破产,上半年已进入法律程度,分流可提前5年退休的职工115人,协保122名职工分流工作正在进行,整个破产工作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按计划实施。第二,对全市所有食盐批发企业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出台了《青岛市盐务局企业岗位效益工资分配暂行办法》,把企业人员的薪酬与经营业绩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迅速提高。第三,出台了《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对部分企业实行派驻财务总监,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管,促进了国有资产经营质量与效率。
(四)发展后劲足。一是制订了“十一五”期间盐田规划,规划草案已通过初审。二是抓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建设。以青岛盐海盐业公司为投资主体的食盐配送中心实现了奠基,小工业盐基地建设已初步形成,食盐基地正在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建设,为加快实现青岛的食盐流通现代化,确保青岛民食工需用盐,拓展青岛盐业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结构性基础。三是对食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大胆尝试。在大用户实现直供的基础上,细化市场,压扁管理层,贴近终端客户群,上半年,市内公司、崂山公司、城阳公司食盐销售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1.6%、27.83%、15.5%。
(五)品牌效益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细化、内化品牌品质,初见成效。在去年荣获全国十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基础上,上半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六大单位评定青岛市盐务局“盐真情深”服务品牌为“中国盐业行业消费者(用户)满意十佳(服务)品牌。”“盐真情深”品牌建设对提高行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